分快3规律怎么看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分快3规律怎么看 > 新闻动态 > 高句丽到底是中国历史还是朝韩历史,高句丽人的后代哪里去了?

高句丽到底是中国历史还是朝韩历史,高句丽人的后代哪里去了?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8:20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现在中韩之间有点小疙瘩,特别是在泡菜、高句丽这些事儿上,韩国年轻朋友们对中国挺有意见的,觉得咱们在抢他们的文化,而咱们中国人呢,又感觉韩国在挪用咱们的文化。这种沟通不到位,让两国关系有点降温,真是挺遗憾的。接下来,咱简单聊聊这事儿。

高句丽人的民族来源究竟是什么?高句丽算不算是朝鲜的历史?下面我来给大家简单说说。关于高句丽人的民族源流,这个问题挺让人好奇的。其实,高句丽的民族背景挺复杂的,具体细节咱们得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才能搞清楚。至于高句丽是不是朝鲜的历史,也得分情况来看。从历史角度看,高句丽确实在朝鲜半岛上有过重要影响和活动,但不能简单地说它就是朝鲜的全部历史。高句丽的历史和朝鲜的历史有交集,但也有它自己独特的部分。以上就是我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,希望能帮到大家。

一、高句丽人的真正来历是啥?

高句丽这个国家,在西汉那会儿就建立了,一开始它挺小的,就像个小村子。高句丽的老祖宗是扶余人。

高句丽那块挺有名的好太王碑上刻着这么些话:

以前啊,邹牟王这老祖宗打下江山的时候,据说是从北夫余那边来的,还是天帝的儿子呢。

我来自扶余这个地方。

好太王纪念碑

《三国史记》这本朝鲜的史书,是王氏高丽那会儿,宰相金富轼按照高丽仁宗的意思编写的官方历史书。它是现在朝鲜半岛能找到的最早的一本完整历史记录,讲的是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这三个国家的事儿。书里还提到了不少相关的内容。

高句丽的老祖宗朱蒙,他是东扶余国的国王金蛙收养的儿子。高句丽掌权的那帮人,都是从朱蒙这一脉的扶余人里出来的。

《三国那些事儿》话说那个三国时代,真的是挺有意思的。那时候,天下被魏、蜀、吴三个大块头给分了。这本书呢,就讲了讲那时候的事儿。魏国那边,曹操老大可真是个人物,智勇双全,手底下的人才也多得很。他带着一大帮人,东征西讨,打下了不少地盘。蜀国呢,就是刘备的地盘了。他跟关羽、张飞桃园三结义,情深义重。后来,诸葛亮也加入了他们,成了他们的军师。诸葛亮这人,神机妙算,帮刘备出了不少好主意。吴国那边,孙权当家。他继承了他老爸和老哥的基业,也挺有能耐的。周瑜、陆逊这些人,都是他的得力助手。这三个国家,你来我往,打来打去,发生了好多大战役。像赤壁之战、夷陵之战这些,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事儿。书里还讲了好多英雄豪杰的故事,他们有的勇猛无比,有的智谋过人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,让人看了真是过瘾。总的来说,这本书就是讲了三国时候的那些事儿,挺有意思的。要是你对历史感兴趣,不妨一读。

翻看咱们中国的历史书,你会发现在很早的汉魏那会儿,咱们就跟高句丽有来往了。这事儿在《后汉书》和《三国志》里头都有写。

在《三国志》里的魏书部分,有个叫做“列传三十”的章节,讲的是乌丸、鲜卑和东夷这些族群的故事。那里面写着:

高句丽坐落在辽东以东的千里之外,南边挨着朝鲜和濊貊,东边是沃沮,北边和夫馀接壤。都城在丸都山下,地盘大约有二千里大,有三万户人家。那儿全是大山深谷,没啥平原和水泽。人们就住在山谷里,喝山涧水。因为没有好田地,所以就算努力耕种,粮食也不够吃。他们的习惯是省着吃,但喜欢建宫殿,在住的地方左右盖大房子,用来祭鬼神,还拜灵星、社稷。高句丽人性格比较凶狠急躁,喜欢抢劫。国家有个王,官职有相加、对卢、沛者、古雏加、主簿、优台丞、使者、皂衣先人等等,等级森严。按东夷的老说法,高句丽是夫馀的一个分支,说话办事大多和夫馀一样,但性格、穿衣打扮有所不同。高句丽原本有五族,涓奴部、绝奴部、顺奴部、灌奴部、桂娄部。一开始涓奴部是王族,后来衰落了,现在桂娄部掌权。汉朝时,高句丽得了些吹鼓手和艺人,还常从玄菟郡领朝服和帽子,由高句丽的官员管这事儿。但后来他们骄傲起来,不再去郡里,而是在东边界建了个小城,把朝服帽子放里头,每年去取。现在胡人还管这城叫帻沟溇,是高句丽的一个名城。高句丽的官职设置有个规矩,有了对卢就不设沛者,有了沛者就不设对卢。王的亲戚里,那些大加都被称为古雏加。涓奴部虽然现在不是王族了,但管事的大人还能叫古雏加,也能建宗庙,祭灵星、社稷。绝奴部一直和王室通婚,也加古雏的称号。那些大加自己也设使者、皂衣先人,名字都报到王那里,就像卿大夫的家臣一样,开会时坐在一起,但不能和王家的使者、皂衣先人排在一起。高句丽国内的大户人家不种地,靠一万多不劳而获的人养着,下等人家得从远处担米粮鱼盐来供给他们。高句丽人喜欢唱歌跳舞,晚上男女聚在一起,唱歌玩游戏。他们没有大仓库,家家都有个小仓库,叫桴京。他们爱干净,喜欢酿酒。行礼时只跪拜一条腿,和夫馀不一样,走路都是跑的。每年十月祭天,全国大会叫东盟。开会时,大家都穿锦绣金银装饰的衣服。大加的主簿戴帻,就像帻但没有多余的东西,小加戴折风,形状像弁。高句丽东边有个大洞,叫隧穴。十月全国大会时,迎隧神回国东上祭,神座上放木隧。他们没有牢狱,有罪的人由各级官员评议,然后就杀了,妻子儿女就成了奴婢。他们结婚的风俗是,说话定好了,女方就在大屋后建个小屋,叫婿屋。女婿晚上到女方家门口,自己报名跪拜,求着和女儿一起睡,这样两三次后,女方父母才让进小屋睡,旁边放些钱帛。等生了孩子长大了,才把媳妇带回家。他们风俗比较放荡。男女结婚后,就开始准备送终的衣服。葬礼很隆重,金银财物都用来陪葬,堆石头做坟,周围种松柏。他们的马都小,擅长爬山。高句丽人有力气,擅长打仗,沃沮、东濊都归附他们。还有个小水貊。高句丽建国是靠着大河住,西安平县北边有条小河,往南流入海。高句丽的一个分支就靠着这条小河建国,所以叫小水貊,出的弓很好,就是所谓的貊弓。

这里写着呢,高句丽其实就是扶余人的后代。

《后汉书》第八十五卷里讲到了东夷的故事:

高句骊,坐落在辽东以东的千里之外,南边挨着朝鲜和濊貊,东边连着沃沮,北边则与夫余接壤。这片地方纵横二千里,多是崇山峻岭和深谷,人们就在这些地方安家落户。耕地少,单靠种地根本养不活自己,所以他们吃的喝的都很节省,反倒喜欢把房子盖得漂漂亮亮的。东夷那边传说,高句骊是夫余的一个分支,所以说话啥的都挺像,他们走路爱单膝跪地拖着脚跑。高句骊总共有五族,分别是消奴部、绝奴部、顺奴部、灌奴部和桂娄部。现在的高句骊五部是:内部也叫黄部,就是桂娄部;北部也叫后部,就是绝奴部;东部也叫左部,就是顺奴部;南部也叫前部,就是灌奴部;西部也叫右部,就是消奴部。原先是消奴部当头儿,后来衰落了,桂娄部就接了班。他们设官,有相加、对卢、沛者,还有古邹大加,这是管接待客人的官,跟咱们的鸿胪差不多。还有主簿、优台、使者、帛衣先人这些职位。汉武帝灭了朝鲜后,把高句骊设成了县。在《汉书》元封年间,朝鲜被划分为真番、临屯、乐浪、玄菟四个郡,高句骊归玄菟管,还赏了他们乐队啥的。高句骊的风俗有点放荡,但人们都挺爱干净,一到晚上,男女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。他们爱祭祀鬼神、社稷和零星,《汉书音义》说:“龙星左角叫天田,是农业的吉星。在辰日这天杀牛祭祀,就叫零星。”《风俗通》说辰的神是灵星,所以在东南方向祭祀。他们每年十月还有个祭天的大会,叫“东盟”。高句骊东边有个大洞,叫禭神,也是十月这天迎来祭祀。他们开会时穿的衣服都是锦绣,用金银装饰。大加和主簿都戴头巾,就像戴帽子没戴后脑勺那种;小加戴的是折风,形状像帽子。这里没有牢狱,犯了罪,官员们商量商量就杀了,家属就成了奴婢。他们结婚都是男方到女方家,等孩子长大了,再带回男方家,然后开始准备后事。金银财物都花在葬礼上了,堆石头做坟,还种松柏。高句骊人性格急躁,有力气,爱打仗,喜欢抢劫,沃沮和东濊都是他们的地盘。

这里讲得很清楚,高句丽人就是扶余人。至于其他那些说法,比如说高句丽是商朝人的后代,或者东夷人的血脉,还有说是炎帝、蚩尤的后人等等,都被历史学家给推翻了,根本找不到证据来支持。

《后汉书》这部史书,讲的是东汉那会儿的事儿。它里头记载了好多东汉的英雄豪杰,还有那些大事件。皇帝啊、大臣啊,他们干的好事坏事,都写得明明白白。就像咱们现在看新闻,可以知道过去的人是怎么生活的,他们遇到了啥问题,又是咋解决的。这本书不光说了人的故事,还讲了不少制度、文化这些。比如说,那时候的官制啊、法律啊,还有人们的风俗习惯,都写得挺详细。这样咱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东汉那个时代了。而且啊,《后汉书》还给了我们不少教训。看看那些历史人物的成功失败,咱们就能学到不少东西,知道该怎么做人,怎么处事。这对咱们现在的生活,也是挺有帮助的。所以啊,要是你对东汉历史感兴趣,想看看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的,那就一定得读读《后汉书》。

好,咱们聊聊这个问题,扶余人到底是啥人种呢?

《后汉书》里的《东夷传》部分也记录了这么一件事:

夫余国,它坐落在玄菟以北大概一千里远的地方。南面挨着高句骊,东面跟挹娄接壤,西边则是鲜卑,北边靠着弱水。这地儿挺大,有二千里宽呢,原本是濊人的地盘。

汉朝时期,朝廷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四个重要的行政区划,我们简称它们为“汉四郡”。这四个郡的设立,标志着汉朝对东北地区的深入管辖和开发。它们各自担当着重要的角色,共同维护着汉朝在该地区的稳定和繁荣。通过这些郡的设立,汉朝不仅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,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。汉四郡的建立,对汉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们成为了汉朝与东北地区各民族交流的重要桥梁,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民族的团结。同时,这些郡也为后来的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,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。

汉武帝打败朝鲜后,他搞了个“汉四郡”来管理那边。但你知道吗?扶余这个地方,它就在汉四郡的外头,汉朝那会儿还没管到它,所以扶余那边的人都是没被驯服的野蛮人。

扶余跟肃慎不是一码事。咱们得搞清楚,肃慎是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民族,说白了,就是女真族还有满族的老祖宗。而扶余呢,跟肃慎人没啥关系。

扶余这个地方,说白了就是濊貊人的老家。

濊貊到底是啥样的人呢?

濊貊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记录出现得很早很早。

濊貊这个名字,最早在中国历史书里出现,是在西汉时候司马迁写的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里头。那上面写着呢:

从燕国的上谷一直到辽东,那地方老远老远的,人烟稀少。那儿经常遭到外敌侵扰,风俗跟赵国、代国挺像的。那儿的百姓性格刚强,不太爱多想,但好在自然资源丰富,有鱼、盐、枣、栗子这些好东西。北边挨着乌桓、夫余,东边则连着秽貉、朝鲜、真番这些地区,能从中得到不少好处。

这里提到了扶余和濊貊两个名字,但其实他们都是同一类人,就是濊貊族。这个族的名字很有讲究,“貊”就是熊,说明他们是以熊为象征的民族。濊貊人在西汉时期建立了扶余国,所以高句丽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濊貊人的后代。

濊貊,古时候的书上常叫他们“白民”、“亳人”或者“发人”。这其实是濊人和貊人两个部落的总称,他们主要靠种地生活,跟游牧民族不一样。濊人住的地方呢,在高句骊和沃沮的南边,辰韩的北边,东边靠着大海,西边到乐浪为止。放到现在来看,大概就是清川江和汉江中间靠东的那块地方。就是日本海、东朝鲜湾那块的咸兴到江陵一带,属于朝鲜中部稍微往东点的位置。

根据人类学家的最新研究,濊貊人和百越人习俗挺像,都会剃头纹身,喜欢黑色。他们说话的方式呢,跟扶余语系差不多,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日韩语系的祖宗。这么看来,濊貊人说不定就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。百越民族那时候分布可广了,从越南一直到山东都有。还有一支,说不定就坐着船跑到东北地区去了。

百越族和濊貊族有个挺有意思的共同习惯,那就是喜欢把牙齿涂成黑色。

濊貊族人没发明文字,他们的图腾是长着三只脚的乌鸦,特别敬仰太阳。从基因上看,他们的Y染色体单倍群归类为O2b。濊貊人也种地,而且他们的文化相当发达耀眼。

高句丽的壁画里,能明显瞧出他们对三足乌图腾的崇拜。

扶余语族这事儿,咱们得说说。它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分类,里面包含了好些个相关的语言。你要是研究语言这块儿,肯定绕不开它。虽然名字听着有点儿学术,但咱们用大白话来讲,就是有这么一群语言,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有亲缘关系,能追溯到扶余这个源头。这样一来,你就好理解了,扶余语族就是把这些有相似点的语言归到一块儿,方便咱们学习和研究。简而言之,就是这么个概念,没啥复杂的。

好吧,咱们得琢磨琢磨,扶余人跟濊貊人明明是一码事,为啥他们会有两个叫法呢?

那是由各自的发展水平不同所造成的。就像南北朝那会儿的肃慎民族,它分成了娄邑、勿吉、靺鞨三个部落。其中,娄邑最为滞后,勿吉稍微好点,而最厉害的则是靺鞨。说白了,就是按照发展的好坏来分的。

高句丽这个国家,上面的领导层大多是扶余人,而下边的老百姓呢,虽然也有一部分扶余人,但更多的是那些相对落后的濊貊人。说到濊貊人,他们那时候到底有多少人?根据《汉书·武帝纪》的记录,汉武帝元朔元年那会儿,“东边的夷族秽君南间等人带着二十八万人投降,后来还设了个苍海郡”,这些秽人加起来总共有五万六千户。

跟《三国志·魏书·东夷传》里写的不一样,曹魏那时候,高句丽人(也就是扶余人)有3万户,秽人有2万户,沃沮人少了点,只有5千户。加在一起,总共就是5万5千户,人口数量也是这个数。要是按每户5口人来算的话,那整个加起来,大概也就是30万人左右。

二、高句丽到底算不算朝鲜的历史?

高句丽最初不过是朝鲜半岛北边的一个小国,没啥大出息,跟东汉那边老是打来打去,时战时和。

东汉末年那时候,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。公孙家的人在辽东称霸一方,而高句丽原本和公孙家关系不错,老帮忙。但好景不长,两家闹翻了。公孙康带兵狠狠教训了高句丽一顿,还一把火烧了他们原来的都城国内城。没办法,高句丽只好搬家,去了山城丸都,就是现在的吉林集安西边那个山城子。

之后,司马懿把公孙渊给收拾了。曹魏那边,毋丘俭带着魏军,两次去打高句丽。那时候的高句丽,实力还不行,只能急急忙忙地应战。

老天给高句丽送了个大好时机,西晋快不行的时候,永嘉之乱闹得满城风雨,中原乱了套。高句丽瞅准机会,又站了起来,一点点把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两块地方给占了,这下可把辽东的慕容家惹毛了。慕容家是鲜卑族人,骑兵厉害得很,好几次把高句丽打得落花流水。慕容皝还放火烧了丸都城,但结果呢,前燕被前秦给灭了。

前秦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,北中国一下子就乱套了。高句丽瞅准时机,动作飞快地把辽东给占了,就这么一跃成为了东北亚那边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。

拿下辽东后,高句丽又把眼光放到了南边。长寿王在427年把都城搬到了朝鲜半岛的平壤,接着就集中力量对付百济和新罗。

打那以后,高句丽就很少插手关内的事情了,他们主要把战场放在了朝鲜半岛上。

隋朝一统天下后,看高句丽不顺眼,隋文帝心里琢磨着要把高句丽给收服了。可没想到,高句丽挺机灵,赶紧派使者来道歉。隋文帝一看,这台阶给得及时,就顺水推舟,把打高句丽的念头给搁下了。

隋炀帝当上皇帝后,对高句丽更加不顺眼,他好几次想打败高句丽,但都没成功。问题出在哪儿呢?高句丽守着辽东那块地儿,势力可不小。要是想摆平高句丽,非得拿下辽东不可。可辽东这地方,守起来容易,攻打起来难。

最终,高句丽被唐朝给灭掉了。想了解唐朝是怎么搞定高句丽的,可以看看我写的另一篇文章,讲的是为啥咱中国跟欧洲面积差不多大,却一直是统一的,而欧洲从古至今都是分裂的,原因跟一个关键因素有关。这儿就不多说了。

高句丽,这个政权在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、中部盘踞了705年之久。那么,高句丽究竟属不属于朝鲜历史呢?关于它的归属,史学界里中外专家争论不休,总的来说,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:

一种看法是这样的:高句丽,它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存在,被看作是咱们中国中原王朝管着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上的政权。支持这个说法的,有不少知名的历史学者,比如张博泉、孙玉良、杨昭全还有孙进己他们。

另一种看法是,有些人觉得高句丽其实是朝鲜的古代国家,像范文澜、翦伯赞这些专家就是这么认为的。他们觉得,中国古代的历史书,像二十五史这些,都把高句丽看作是汉民族之外的一个族群,不把它算作中国的一部分,所以他们认为高句丽是朝鲜的古代国家。

翦同志是个知名人物。

另一种看法是这样的:高句丽这个国家,从开始建立一直到公元427年搬到平壤之前,其实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。而到了427年他们迁都平壤,直到后来被灭,就变成了朝鲜的古代国家。这个观点主要是郭沫若等人持有的。

郭沫若,这位大文豪,真的是挺有才华的一个人。他写的那些诗文,读起来让人感觉特别有感觉,文字里头透着一股子深沉和思考。他对文学、历史啥的都有挺深的研究,写的东西也挺有见地。总的来说,郭沫若就是那种满腹经纶,特别有学问的人,给咱们留下了不少好东西。

其实,一开始这三种看法也没啥对错之分,都是那些史学家们自己个人的观点,也没啥特别的主观意图。

其实,在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之前的好多史书,大多都是在《东夷传》或者《蛮夷传》里面给高句丽写了传记。不过呢,朝鲜的《三国史记》也给高句丽写了传记。

我认为高句丽的历史应该算是中国和朝鲜共有的。它确实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,同时也属于朝鲜的历史范畴。咱们中国是个多民族大家庭,每个民族都为国家的建立出了力。从现今中国各民族的角度来看,得承认这些民族在历史上都是咱们中国人,都是国内的民族,不能光从汉族的角度出发,觉得只有汉族才能代表中国,而说历史上的其他民族都是外国民族。另外,说到“夷”这个词,也不能直接就当它是外国人的意思。历史上,中原地区以外的,像西北的周民族,把殷商人叫做“夷”,主要是那时候中原之外的地方常被叫做蛮或夷。所以,不能就凭这个来确定高句丽属于哪儿。

不过,高句丽也属于朝鲜历史的一部分,咱们不能光看今天的中朝边界,就说高句丽是哪个国家的。在迁都平壤之前,高句丽的首都其实是在咱们中国东北,就是现在的吉林省集安,那时候它的地盘也大多在中国东北。到了427年,高句丽把首都搬到了平壤,地盘也跟着扩大到了朝鲜的北部和中部。通常来说,首都在哪儿,这个国家的历史就跟哪儿关系大。高句丽后来把平壤当了首都,那当然就算朝鲜历史了。就像咱们中国历史上的喀喇汗国,虽然大部分地方不在中国,但首都喀什噶尔是在咱们这儿的,所以喀喇汗国的历史也算咱们中国的。

高句丽的地域分布图

喀喇汗国这个国家挺有意思。它是一个历史上存在过的政权,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。在那个时代,喀喇汗国的影响力可不小,掌控着相当一片区域。人们提到它,往往会想到它的广阔领土和在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诸多故事。简而言之,喀喇汗国就是那么一个在过去挺有名头,拥有不少地盘,让人印象深刻的古代国家。

咱先放一放高句丽的那些争议。虽说隋唐时候的高句丽,跟宋朝那会儿朝鲜半岛上的“王氏高丽”国家不是一码事,但不可否认的是,到后来它确实把平壤当成了首都。一个国家要是把某个地方当作首都,那这段历史肯定得算在这个国家头上。这么说吧,高句丽嘛,咱们就先看作是中国和朝鲜共有的历史吧。

三、高句丽人现今身在何方?现在,咱们来聊聊高句丽人,他们究竟去哪儿了呢?

咱们得先搞明白,唐朝把高句丽给灭了之后,高句丽那边到底还剩下多少人口呢?

要是连高句丽的人口数量都搞不清楚,那当然也就不明白高句丽人到底去哪儿了。

之前提到过,在曹魏刚开始那会儿,高句丽的人口大约也就30万左右。

不过,经过好几百年的地盘扩大,等到唐朝把高句丽给灭了以后,高句丽的人数可就远不止那些了。

唐朝时,有本叫《通典》的书,是杜佑写的,里面讲了这么些事儿:

征服那个国家后,占领了总共一百七十六座城池,统计到六十九万七千户人家。

换句话说,唐朝把高句丽国给灭了,占领了76座城池,还收编了69.7万的百姓户口。

古代时候,统计人口不是数人头,而是看户口。所以,我们了解到高句丽国那会儿有69.7万户人家。

要是说一家有五口人,就是现在的爷爷、奶奶、爸爸、妈妈和儿子,总共这五个人,那么高句丽的人口算下来就是69.7乘5,等于348.5万人。

不过想想古代,一户人家应该不止一个儿子,假如说有两三个儿子,那咱们按一户七口人来算,69.7万户乘7就是488万人左右。

换句话讲,这是唐朝在统计高句丽灭亡时的人数,仅仅算的是高句丽地盘上的人,没算上像白山部和粟末靺鞨这样依附高句丽的女真部落。所以,这个数字应该是挺靠谱的。

公元668年那会儿,高句丽的人数大概在348万到487万这样,咱们要是算个中间数,那就是417万左右。

在谭其骧主编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里头,高句丽被归到了朝鲜历史里头,这也算是主流历史看法的一种体现。

从曹魏时期算起,一直到唐朝的那年,就是公元220年开始,直到668年高句丽被灭,这440年里,高句丽的人口可是从30万噌噌涨到了417万,翻了14倍呢!为啥涨这么快?一方面,可能是因为他们地盘越扩越大;另一方面,说不定他们还抓了好多汉人当俘虏,人口就这么上去了。

唐朝打败高句丽后,把它的地盘分成了九大都督府、四十二个州和一百个县,还在平壤那里建了个安东都护府来管理。他们让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当上了安东都护,还让他带着两万兵马去守着那片地方。

高句丽人的去向,主要是这几个地方:

一、跑到唐朝的高句丽人在那个时候,有不少高句丽人选择搬去了唐朝。

唐朝打完高句丽后,就带着高句丽的百姓进行了大规模的搬家。这次搬家不是自愿的,而是唐朝强制要求的。

《通典》里提到高句丽这部分说,把高句丽的两万八千三百户人家,分到了江淮、岭南、山南还有京西这些地方。

《资治通鉴》第201卷里有这么一段:说把三万八千二百户高丽人家,迁移到了江淮以南,还有山南、京西那些比较空旷的地方。

这儿有两种说法,一个讲的是两万八,另一个说是三万八。这里面可能有差错,也可能当时真的就是有两种不同的记录。就像网友们经常提起的那样,高句丽的人都被迁到了唐朝,最后变成了唐朝的百姓。

可是,这样做真的对吗?

《通典》这本书里头提到,高句丽国家的人口数量是六十九万七千户。

好吧,咱们说说那69.7万户的人口情况。其中,有3万8千户的人家搬去了江淮和山南那边,这个数目呢,其实只占整体的5.4%。

三万八千家,咱们要是按每家七口人估算,那总共就是二十六万人左右。那唐朝那会儿全国有多少人呢?唐中宗在位时有过统计,《旧唐书》里头写着,神龙元年,也就是705年那会儿,户部上报说全国有六百一十五万户,人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多,零头儿都算上。换句话说,唐朝那时候人口大约三千七百万,后来过了五十年,到了唐玄宗那会儿,才涨到差不多五千万。

换句话说,高句丽人里,仅有百分之五被移到了唐朝那边。

换句话说,在唐朝那3700万人口里头,高句丽人也就26万,只占了0.7%的比例,这点人数基本可以不当回事儿。

因此,高句丽人肯定没全都搬到唐朝去,也没都混进汉族里。

那么,那些剩下的高句丽人都跑哪儿了呢?

咱们接着往下瞧。

二、跑到新罗的高句丽人。这部分说的是那些南下到新罗的高句丽人。他们原本生活在高句丽,但因为各种原因,选择了离开,前往新罗。这些人在新罗开始了新的生活,他们的到来也给新罗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。高句丽人的生活习惯、文化传统等,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罗。他们在新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与新罗人相互融合,共同创造了新的历史。这些高句丽人的到来,也让新罗的文化更加多元,社会更加丰富多彩。总的来说,南奔到新罗的高句丽人,成为了新罗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
高句丽有不少人逃到了新罗。新罗在高句丽消失后,就把地盘扩大到了平安南道西南、南浦和平壤的南边,还有黄海北道的遂安、江原道安边的南边,一直到庆尚北道的加恩、奉化、蔚珍,还有忠清北道的深川北边,以及忠清南道以北东边的大片地方。根据《三国史记·地理四》的记录,新罗一共占了164个郡县,这些地方的人也都归了新罗管,不可能全搬到中国内地去。

换句话说,唐朝后来因为西部吐蕃的侵扰,没办法再守住之前占领的百济和高句丽,最后这些地方都被新罗给统一了。

那么,新罗到底是哪路人马呢?他们跟百济和高句丽的人不一样,百济和高句丽人都是扶余人,但新罗不是。咱这篇文章就是实事求是地讲讲历史,肯定不会瞎编乱造。

新罗是由三韩族人一手创建起来的国度,三韩跟濊貊其实是两个不一样的民族。

咱们再瞅瞅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这部分:

韩国有三种类型:第一种叫马韩,第二种是辰韩,第三种则是弁辰。马韩位于西边,包含五十四个小国家,北边挨着乐浪,南边则与倭国接壤。辰韩在东边,总共有十二个国家,北边与濊貊相邻。弁辰在辰韩的南边,也是十二个国家,它的南边同样与倭国相连。总的来说,这些地方加起来有七十八个国家,伯济就是其中之一。大的国家有一万多户人家,小的也有数千家,它们散布在山海之间,土地总面积大约四千多里,东西两边都靠着海,都是古代的辰国地盘。马韩是最大的,大家推选他们的种族首领当辰王,都城在目支国,统治着整个三韩地区。那些小国家的国王,原来都是马韩种族的人。马韩人会种田养蚕,做棉布。那里出的大栗子跟梨一样大。还有长尾鸡,尾巴能长到五尺长。村庄错落有致,没有城墙。他们盖的土房子,形状像坟墓,门开在房顶上。他们不知道跪拜,男女老少也不分家。金银财宝和华丽绸缎他们不看重,也不会骑马坐车,就喜欢璎珠,用来装饰衣服,挂在脖子上或者耳朵上。大多数人都是头发盘成结,露在外面。他们穿布袍草鞋。这些人身体强壮勇猛,年轻人要是盖房子出力,就会用绳子穿过脊背的皮肤,吊在大木头上,大声吆喝显示自己的强壮。每年五月农忙结束后,他们会祭鬼神,白天黑夜都喝酒聚会,聚在一起唱歌跳舞,跳舞时几十个人跟着节奏踩地。十月农活干完了,也是这样庆祝。每个村庄都会选一个人专门负责祭天神,被称为“天君”。他们还设立了苏涂,《魏志》上说:“各个国家都有单独的村落叫苏涂,那些逃亡到里面的人,都不会被送回去。苏涂的意思,有点像佛塔。”他们竖起大木头挂上铃鼓,用来祭祀鬼神。马韩的南部靠近倭国,也有人纹身。辰韩的老人自称是秦朝逃难过来的人,为了躲避苦役,来到了韩国,马韩就划了东边的地给他们。他们把国家叫邦,弓叫弧,贼叫寇,敬酒叫行觞,彼此称呼为徒,这些说法有点像秦朝的语言,所以有人也叫他们秦韩。他们有城墙和房屋。那些小村庄,都有自己的头领,大的叫臣智,其次是俭侧,然后是樊秖,接着是杀奚,最后是邑借,这些都是官职名称。土地肥沃,适合种五谷。他们也懂养蚕织布,乘坐牛马。婚嫁讲究礼节,走路也会给人让道。这里出产铁,濊、倭、马韩都从这儿买。所有的买卖,都用铁当货币。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喝酒弹瑟。孩子生下来,为了让头变扁,都用石头压着。弁辰和辰韩混在一起住,城市和衣服都差不多,但说话和风俗不一样。他们身材高大,头发漂亮,衣服干净。不过刑法很严。这个国家靠近倭国,所以也有不少纹身的人。

辰韩这部分人,传说他们是秦朝灭亡后跑到东边去的中国人。不过话说回来,三韩主要还是半岛上的原住民。根据现代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,三韩人的老祖宗其实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古亚细亚人,他们的基因单倍群主要是C和N这两种。

就是说,三韩人和濊貊人挺有意思的。三韩人住在半岛南边的海边,可他们的老祖宗是从西伯利亚的大山里走出来的。而濊貊呢,他们住在半岛北边的大山里,但祖先却是从东南亚和东亚的海边来的。这俩族群,都跑到了跟祖先来源地貌相反的地方去了。

另外,就像扶余人搞出了两个国家,一个是高句丽,另一个是百济一样,三韩人也弄了两个国家,一个是新罗,另一个是伽耶。

高句丽有多少人跑到了新罗那边呢?

由于半岛的历史记录大多依据中国古代史书,但《新唐书》里关于新罗的描述并不多,因此关于高句丽人迁入新罗的情况,我们只知道一个相关记载:

《三国史记》里的《新罗纪六》部分写了,668年总章元年11月5号那天,“国王把抓到的七千名高句丽俘虏带到了京城”。

根据上面的资料,要确切算出迁到新罗的高句丽难民人数挺难的,但可以肯定的是,高句丽的难民确实去了新罗,这点毋庸置疑。

不过,高句丽人大概没咋跑到新罗去,毕竟高句丽的地盘上冒出来个新国家。

那个就是渤海国。

渤海国的疆域图示

三、高句丽人融入渤海国。高句丽人后来加入了渤海国,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。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,与渤海国的人民共同生活、劳作,逐渐融合在一起。在渤海国,高句丽人发挥了自己的特长,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。他们的加入,不仅丰富了渤海国的文化内涵,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。

渤海国是在698年由大祚荣一手创立的。到了唐玄宗那会儿,他们投降了唐朝,大祚荣就被封成了“渤海郡王”和“忽汗州都督”。这个大祚荣啊,他是粟末靺鞨族人,也属于女真语族那一块儿的。

唐朝垮掉后,好多高句丽人没往东边跑,也没往南边挪窝,他们就留在了原地,最后呢,就成了渤海国的一份子。

《新唐书》里头有个《北狄传》部分说了这么件事:

渤海这个地方,原本是一些跟着高丽的粟末靺鞨人,他们姓大。后来高丽被灭了,这些人就带着手下跑到挹娄东边的牟山,那地方在营州东边大约两千里远,南边挨着新罗,以泥河为界,东边一直到海边,西边挨着契丹。他们在那儿建城定居,之前高丽逃亡的人也逐渐投奔他们。

这里得讲明白,由于《新唐书》是宋朝时欧阳修编写的,那时候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叫王氏高丽。所以,在这本《唐书》里,提到的高句丽有时会简写为“高丽”。说真的,在新罗王朝快结束的时候,人们还是挺想念高句丽的。新罗王朝末期,国家还分成了三块:后高句丽、后百济、后新罗,但最后它们都被统一了,形成了高丽王国。

那么,渤海国到底有多少人住着呢?《新唐书》里头说了,一开始,他们的国王经常派学生去京城的太学,学习古今的各种规矩制度。到了那时候,渤海国就成了海东的大国,地盘上有五座京城、十五个府、六十二个州。

换句话说,渤海国总共有62个州,算是个大国了,并且文化特别发达,被人们誉为“海东盛国”。

挺让人头疼的是,历史书上居然没写渤海国到底有多少人。契丹把渤海国给灭了,但《辽史》写得特别简单,也没给渤海国专门写传记。说起渤海国,我们其实知道得很少。《辽史》里对渤海国的描述有点夸大,有的专家就猜,渤海国后期人口可能有300万左右。但这只是猜猜而已,里面包括靺鞨人和高句丽人。不过那时候靺鞨人并不多,黑水靺鞨就几万人,粟末靺鞨肯定不会有数百万。所以专家们又猜,高句丽人大概200万,靺鞨人差不多100万。这些人后来混在一起成了渤海人,渤海国被灭后,渤海人还是一直存在着,跟契丹人一起生活。就连辽国没了的时候,渤海人也都还在呢。

换句话说,高句丽那417万人里头,有大约26万人搬到了唐朝,留在渤海国的差不多200万人,所以往南到新罗的应该得有190来万人左右。

挺遗憾的,新罗国具体有多少人,我们压根儿没统计过。但到了12世纪,王氏高丽的人口数是有记录的。在《宋史》的第四百八十七卷里,就写着呢。

王住在开州的蜀莫郡,那地方叫开成府。他靠着大山建起了宫殿和城墙,还给那座山起了个名儿,叫神嵩山。老百姓的房子都是用茅草搭的,大的也就两根椽子,盖瓦的房子更少,只有十分之一二。他把新罗那边设成了东州乐浪府,叫做东京。百济呢,就成了金州金马郡,号称南京。平壤被设为镇州,叫西京,西京是最繁华的地方。总的来说,他手底下管着三京、四府、八牧,还有一百一十八个郡,三百九十个县镇,以及三千七百个洲岛。有些小郡,人口也就百来户。全国男女加起来有二百一十万口人,兵、民、僧三分天下。这地儿冷,山也多,适合种松柏。种的粮食有粳米、黍子、麻、麦子,就是没有高粱,他们用粳米酿酒。这儿丝蚕少,一匹细绢得十两银子,所以大家都穿麻布衣服。王出门的时候,通常是坐车,车是牛拉的,遇到山路不好走的时候,才骑马。

这里讲,高丽国的人口说有210万,但可能偏少,说不定是《宋史》的记载出了问题。你看,《新唐书·东夷传》里面写着,“定方命令手下将士登上城墙插上旗帜,泰开门投降,定方抓住义慈、隆以及小王孝演、酋长等五十八人送到京城,平定了百济的五部、三十七郡、二百座城,总共有七十六万户。”这意味着百济国有76万户,咱们就算一家五口人,那也得有380万人左右。百济只是新罗西南部的一块地方,都能有380万人,新罗的人口至少得是百济的两倍吧,那新罗加上后来兴起的高丽,人口估摸着得有760万左右。

要是新罗国有760万人,而南迁过来的高句丽人大概180万,那高句丽人在新罗国的人口占比就是23.6%左右。

咱们聊聊渤海国吧,渤海国的人后来都跑哪儿去了呢?

渤海国被契丹给灭了之后,大量的渤海人被迁到了契丹那边。看看现在达斡尔族的基因检测,里面有不少O2a单倍群的人,这就是个明证。据说,当时被迁到契丹的有差不多200万人。另外呢,还有100多万渤海人没动,留在了辽东。后来这些人加入了金国,慢慢地就跟女真族、满族混到一块儿了。

另外还有大约三十万人选择往南走,去了高丽王国。据说,陕溪太氏一族就是渤海国王室大氏的后代。而那些跑到中原内地的遗民,数量则相当少。

契丹辽国到底有多少人呢?这事儿《辽史》里头没提,咱们只能从《金史·地理志》里关于辽国老地方的那部分来猜猜。算下来,大概是1978690户人家。要是一家五口人的话,那辽国总人口就是985万左右了。不过啊,这里面大多数都是幽云十六州那块的汉人。

在辽国这900万人里头,有100万是渤海人,他们差不多占了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,因此他们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。

根据这些情况,我们总结出来,高句丽总共有417万人。这里面,有26万人被移到了唐朝本土,180万人往南去了新罗,剩下的200多万人都参与了渤海国的建立。

要是从人数比例上讲,差不多有6.2%的高句丽人搬到了唐朝那边去生活。

有很大一部分高句丽人,具体来说就是43.16%的人,他们选择往南走到新罗。这些人到了新罗后,占了新罗王国人口的大约四分之一,也就是25.71%左右。

将近一半,也就是47.96%的高句丽人没离开原地,参与了渤海国的建立,成了渤海国人口的大头,占了66.67%。渤海国没了之后,这些高句丽人又分散到了契丹族、蒙古族、女真族等族群里。具体说,有26.38%的高句丽人,他们之前跟靺鞨人混成了渤海人,后来加入了契丹族,再往后又进了蒙古族。还有22.89%的高句丽人,也是先前跟靺鞨融合成了渤海人,接着加入了女真族,后面又融入了满族。

有好多高句丽人跑去了别的国家。像是有的人去了突厥,有的人投了契丹,还有一小撮人搬去了日本。不过呢,这些人都不太多。

要是做成图表,那就一目了然了,来瞧瞧这个饼图吧。

基于以上信息,我们简单总结几点关于高句丽的关键认识。

高句丽人的老祖宗是扶余人,他们跟百济人是一脉相承,都是从扶余那边来的,但跟建立新罗的三韩人可不是一家子。

2、高句丽确实是存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文明,这事儿板上钉钉。

3、高句丽把都城挪到了朝鲜半岛的平壤,这事儿也能算作朝鲜半岛的历史一部分,这点是板上钉钉的。高句丽的历史,那是中国和朝鲜共有的。

高句丽这个国家消失后,高句丽人去了好多地方。他们有的往西走,去了唐朝;有的往南跑,到了新罗;还有的没挪窝,就留在原地,后来加入了渤海国。这渤海国的人呢,最后又跟契丹、女真这些民族混到了一起。说白了,东北亚这一片的民族,基本上都能找到高句丽人的血脉。

后来,新罗慢慢发展成了另一个国家,名叫王氏高丽。他们选了“高丽”作为国名。这里得说清楚,高句丽和高丽可不是一回事。王氏高丽里头的人,大多都是从新罗来的。

6、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码事,就像北魏跟曹魏不一样,它们的统治者民族有差别,地盘也不一样大。但北魏和曹魏都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。同理,高丽是朝鲜历史的一部分,高句丽也是如此。当然啦,中朝两国在历史上是有些共同之处的。

说起来都是“魏”这个字眼,但北魏和曹魏可不是一回事儿,不过它们都是咱们中国历史的一部分。北魏和曹魏,名字听着像,其实完全是两码事。尽管它们都带着“魏”这个称号,却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。但无论如何,这两个朝代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。

说起高句丽,真的是谜团重重,一篇文章根本讲不完。所以从今儿起,我会一点点地发关于高句丽历史的文章,大家有兴趣就一下吧。

1、《史记》这本书是汉朝的司马迁写的。出版地是北京,由中华书局在1975年出了版。

2、汉朝的班固写了本《汉书》,这本书是北京中华书局在1975年出版的。

3、《三国志》这本书是晋朝的陈寿写的,由中华书局在1975年在北京出版。

4、范晔是南朝宋时期的人,他写了本《后汉书》。这本书是1975年由中华书局在北京出版的。

后晋时期的刘昫写了本《旧唐书》,这本书是1975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。

6、唐朝的杜佑写了本《通典》,这本书在1988年由中华书局在北京出版了。

7、宋朝的欧阳修写了本《新唐书》,这本书是1975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。

8、宋朝的司马光写了本《资治通鉴》,这本书是1963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。

10、《宋史》这本书啊,是元朝的脱脱写的。中华书局在1975年出版了它。